關於香港歷史課的專題。

(一)中國歷史在香港中學怎麼教?一段歷史 兩套史觀
我一直想知,是誰決定我地(我、我的老師、我的學生)的歷史(課)、或歷史課是怎樣被生產出來。例如,聯想字庫式的好大喜功、窮兵黷武作全能的原因;忠的岳飛和奸的秦檜,為甚麼我們的課咁看重人物德性(而人物德性解釋能力往往好差);還有為甚麼History反為容得下香港視角的香港史而中史不能(不是很反常識嗎?)。還有一段歷史兩種觀點呢種獨有的香港教育,點樣走出來?沒辦法用三言兩語說得清,但如果有興趣知道我們某些知識怎樣來,可以一看看。
(原文link

(二)不為任何政權背書,我編輯了香港第一本中史教科書——專訪人人書局田文忠
這一篇最觸動我也最奇遇。好幸運,找到了60年代幫手編香港最重要、也是第一本中史課本的田文忠先生。佢快90歲了,精神到不得了,好厲害。這套書,四個字,中國歷史,書局是右派的人人書局,作者是孫國棟,錢穆是審訂,好「銀牙」。大家今天用的各式中史書增增減減,個骨幹仍然以呢套書做依歸。那時候田生做細,要做跑腿,去農圃道新亞給「孫先生」送稿收稿。今天呢,人人書局已經衰落,幾千呎空洞洞的辦公室就只有他每天回去。我讀書時候和中史好無緣,這套書說史的方法在今天看,也過時。但這本書的誕生,我覺得好動人。
(原文link

(三)我們怎樣學歷史?
最後一部分,又是託好多朋友的福,才做到出來。同樣叫歷史,不同地方有甚麼樣的歷史課?這裡包括了曾在加沙教歷史的老師、在德國講納粹史的同學、美國的Sam Wineburg教授、美國的學生、還有在台灣問「為甚麼是鄭南榕」的老師。
(原文link

很高興可以訪得年輕很有才華的Anna Holmwood——一位才32歲就跑去譯金庸的瑞典譯者(天呀,才32歲就去做如此大渡海的project!自己太廢吧)。廢話先少說,Anna和拍檔張菁的武林翻譯歷奇,也太有武林故事的味道吧!唔知大家有無同感。
_

金庸小說風靡華語世界超過半世紀,但你可知原來英文世界卻絕少讀過他的作品:2018年之前,只有三套金庸小說授權推出英文版。剛過去的2月底,英國出版社 MacLehose Press 出版了全球首部英文授權版本《射鵰英雄傳》(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)的第一卷(A Hero Born)。未來,MacLehose 出版社打算一年一本,用12年時間完整出版「射鵰英雄傳」、「神雕俠侶」和「倚天屠龍記」三部曲。我們採訪了這次《射鵰》的譯者、瑞典「八零後」郝玉青(Anna Holmwood),談談她眼中的金庸武林何等風範,又有著怎樣的翻譯陷阱。b68ddf236d834808b1b3e3b07bc4046e

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»

這個故仔的起點,純粹是,既然AI/機械人咁hit,而我們對AI/機械人的理解又得個驚字。不如用個好有趣、香港讀者好少見的機械人世界盃搵位入,用以談人機之分。

有一個小感想,全篇七條片,萬多字,而今次的合作單位是蘋果果籽的專題。日報的網絡版畢竟有其限制,文章Size、篇幅等等,文字經營的故事結構,其實很容易在段段片、網路排版之間消失。日後真應該考慮埋這一點。

無論如何,也是一個新嘗試。

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»

普及哲學系列3篇,在網上的篇幅算長,近3萬字。有世界、台灣、香港。尚有許多不足,多多指教。

Part 1

Part 1 專訪The School of Life 文章:

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icle/20170317-culture-philosophy-general-part1/

Part 2專訪台灣的哲學哲學雞蛋糕、哲學星期五、哲學新媒體。各有特色,取態都唔同,但都和台灣政治社會氛圍有關。希望大睇,也細睇個別好有趣也做得好的組織。

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icle/20170405-culture-philosophy-general-part2/

抖氣位:測測你是哪位哲學家

https://theinitium.com/project/20170401-quiz-philosophy/

Part 3 哲學班房前線:入到中學班房的哲學class又如何?

這篇訪問了台灣的PHEDO(就是那個翻了法國普及哲學讀本的那個愚公移山組織。)主理的南港高中哲學課,和香港的林志明教授(做Philosophy for Children (或叫P4C),專哲學形式討論,而不是硬橋硬馬談理論)與香港協恩中學,用P4C形式上人文課。)

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icle/20170407-culture-philosophy-general-part3/

地利亞修女紀念中學(吉利徑)因其辦學機構一直有招收基層少數族裔學生的傳統,故2010年起開始招非華語學生,現在少數族裔學生是學校的大多數。由於學生背景多元,故現時授課語言為英文。 攝:Stanley Leung/端傳媒

(攝:Stanley Leung/端傳媒)

2018年學期,中史科正式成為初中必修科—包括一眾來自五湖四海的非華語學生。他們的中史課是怎麼的一回事?(link)

 

78d09183ba334636b41bb70114b95b42

與同學的採訪小隊從台灣帶回來的第二個故仔,今次我們做好抽象的「美感」專題。我們的問題好簡單,一是美感怎樣教,二是在問,達成美感有哪些具體的代價,那些代價我們願意付嗎?好感激編輯信任(畢竟同學都沒有經驗),也感激被訪者(是辦菜市場小學的周育如和美感教科書的聯合創辦人張柏韋,都是台灣公認的民間美感推手)沒有因為訪問他們的是學生而有半點待慢,答的超認真!真感謝!

我們這小組的Dynamics是這樣的,有的隊員很喜歡美感教育這種idea(包括我),有的超批判去看這件事,我們在旅遊巴討論了挺多。與其說這篇東西講美感,其實更像同學們一起think aloud關於「美感」爭議的紀錄。對這種思辯有興趣的朋友,可一讀(原文Link

 

 

除了自己寫外,今年還有一個Side Project——和7位香港中學生去台灣做採訪,做做比較有規模的故事(真受不了「小記者式」活動,把學生弄得蠢蠢的),大家會做到些怎樣的東西來呢?同學仔當然有時感到上錯賊船(當然啦,誰說記者易做),但事後讀這兩篇,還是挺感動的(當然我和念欣做了後期修改、協助規劃,但百分百肯定,同學採訪/同學寫,參與度很高的)。希望參加的同學覺得經驗還不錯,遊一程賊船河,還可以。

這兩年好多電競的新聞,這次我們去到華人電競重鎮的台灣,我們當然都有不得不提的職業電競手生涯和訓練的部分。但我最高興,是同學對於一些過癮趣味外的思辯的問題都有興趣:例如心理醫生參與遊戲設計道德嗎?政府和電競商unproportional地勁推電競、卻幾乎絕口不提一直都存在的gaming disorder的問題(當然成癮問題太複雜,家庭教育社會都關事,無可能單單怪落電競度),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?

電競狂潮 — 我們真的準備好嗎?從台灣經驗說起(上)
電競狂潮 — 我們真的準備好嗎?從台灣經驗說起(下)

201706103212329_apple_E01_1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supplement/20170609/56801264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supplement/20170609/56801266

 

 

感謝同學和老師的信任。在獄中考DSE,同學本來就有好多心理包袱,而且教學時間只有十個月(希望就到學生出獄前可以完成到考試,有qualification旁身,故不是一般學生的3年)

老師版

(原Link: 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supplement/20170325/56472056)
踏入考試季節,六萬多名香港中學文憑試(DSE)考生和老師都把握時間作最後衝刺,這當中包括一群近乎隱形,但特別值得我們鼓勵的人——懲教所的所有師生。三月裏的一天,我們到高度設防的壁屋懲教所,看老師和同學上課,備戰出名刁鑽的文憑試。

陳Sir在壁屋懲教所文憑試班,教有「死亡之卷」之稱的中文科,他結領帶穿slim fit西裝,架半框眼鏡,沒有半點《GTO》的麻辣味,是一位斯文的好好先生。在主流中學及懲教所教書多年的他,面對鏡頭很害羞,靦腆的請攝影師「別拍大頭,唔該!唔該!」這位禮貌周周的老師,卻在高度設防的壁屋懲教所,陪伴了多屆在囚考生應付考試。

在壁屋教書,陳Sir一樣要按時間表上課、批改功課、出小測試題,但這裏守衛森嚴,老師和職員進入監獄,需要把手提包、手提電話等物品,放在特定的貯物櫃。課室裏有白板、投影機等設施,但課室外,卻有一道堅固大閘。上課時,軍裝職員全程看守。「外面學校,同學上課有紀律問題,老師充其量帶他見訓導主任。」他指指外面當值的軍裝職員,一句話就戳破我們對監獄的想法,「他們像訓導主任,而且分工精細,有職員專責處理學生行為問題、有職員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,老實說,這裏紀律問題反而少。」

壁屋裏的雞精班
香港的懲教所為青少年在囚人士,提供半日制教育及半日制職業訓練課程,並提供全日制文憑試課程,壁屋是其中一所。老師會觀察同學表現,包括學業基礎和處事態度等,從中選拔合適報考文憑試的學生,修讀為期約十個月的全日制文憑試課程。除四科必修科外,亦可選修經濟及旅遊與款待科。今年壁屋就有七位同學報考。同學若能考獲文憑試基本學歷,獲得成功感之餘,出獄後也有較多出路。然而在獄中,因同學的刑期長短不一,若以正常速度授課,同學有可能修讀中途刑滿,或被轉往其他院所,對學習不利。因此一個原本需要修讀三年的課程,老師只會用約十個月時間完成,確保有能力的同學都能修畢,完成考試,但這安排很不可思議呢!

採訪那天,陳Sir就在一節約四十分鐘的課堂裏,連珠炮發的教授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、蔣捷的《虞美人.聽雨》、蘇軾的《定風波》等唐詩和宋詞。陳Sir問,同學主動回答,上課節奏明快。「文憑試對外面考生可能是為升學就業,但對這裏的學生卻是重建自信的過程。試想曾對未來、對自己絕望的在囚少年,最後考到足以升讀大學的成績,那是何等鼓舞。」因此,老師們需要精心剪裁課程,使之成為文憑試超級精讀班,他說:「如剛才那一課,主流學校會用一星期逐首詩詞解說,但我們無可能,所以特意用『雨』作主線,把幾首同樣以『雨』做主題的唐詩宋詞串連,集中而清晰講『雨』的象徵意義,幫助學生做閱讀卷。」

教書到底為了教人
教導在囚學生,讓他感受深刻是和同學建立友誼,「有位同學因吸食冰毒太久,記性變得好差,做聆聽考卷尤其明顯,幾秒前的錄音對話,他瞬即忘掉,成績長期低落,我鼓勵他,例如教他估『出答案』的是男聲還是女聲,又或者用特別符號做筆記,藉以增強記憶,之後他跟得上,並為自己有進步而高興。老實說,他的成績如何已不重要,但過程中,他慢慢看到自己的能力,重建自信,才是真正意義。」陳Sir曾在主流學校教中文,累積幾年教學經驗,便申請來懲教所當老師,「我從前讀的中學,有好多壞分子,見他們走上歪路,往後生活潦倒。我畢業後總在想,如果當年有人可以扶他們一把,他們的人生會否不一樣?所以我本着『救得一個得一個』心態,助在囚同學望見希望,建立信心,否則他們往後的路會好難走。」

精讀班成績見得人
自第一屆文憑試開考後,懲教所便安排青少年在囚人士應考。以去年為例,全港19名青少年在囚人士共報考90份考卷,87.8%考獲2級成績以上(全港數字為84.6%),當中有3名考生成績達入大學最低要求,其中一人更在經濟科考獲5*佳績,雖非最頂尖,但因考生起點參差,已是難能可貴。正式考試於懲教所內進行,試場的安排和規則與其他試場大致相同。較特別是口試,由於懲教所內考生有限,考試局會聘請大學生充當「特約考生」,營造與一般試場無異(如男女組合、能力分佈等)的口試小組。

同學篇

原Link: 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supplement/20170325/56472055

阿良(化名)還不夠二十歲,說話有紋路,組織力強。被判入壁屋懲教所之前,他在一所英文中學念書,學業底子不差。「但那時候貪玩,對上課毫無興趣。」後來他因為販毒被捕判坐監。

懲教所紀律嚴明,與外面的花花世界差天共地,小如原子筆也需使用統一型號,在走廊走路有軍裝職員同行。本來天不怕地不怕的阿良,初到壁屋時,情緒極度低落,「好迷惘,好擔心家人從此放棄自己,又會想刑滿放監,外面的人會怎樣看自己?」對在囚人士來說,最能觸動或勉勵他們努力做人的,不是前途,而是家人。

陳Sir曾說,外表再堅強的男孩子,只要談到家人感受就會軟化,「見到爸媽失望,自己很難過。在這裏待了一段日子,覺得要為將來打算,反正進來前已念到中四,何不堅持下去考個基本學歷?」經獄中老師們鼓勵,阿良終於決定報考文憑試,這大半年來積極備戰,「爸媽好高興,我也希望用行動告訴他們,我長大了。我想考入本地大學念社工,以後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幫人。」

獄中考生面對的處境跟主流學校截然不同,例如在囚人士不可上網,但今時今日,文憑試科目往往要求考生呈交專題習作作校本評核,又如何應付?「我們會告訴老師需要哪類型的資料,勞煩老師代為搜尋,而到最後還是成功完成報告。」阿良又說,「我最感激老師們對我們不離不棄。自己數學最不濟,有一次功課做得很爛,覺得慚愧,但老師說,『不要緊,你是我的學生,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你。』那句說話,給我好大力量。」考試在即,問他有信心嗎?「『三三二二』(本地大學對主科的基本要求)是可以的。雖然成績重要,但更重要是努力過,對家人和老師是最好交代。」「三三二二」對一般學生是不值一哂,但對努力了十個月的在囚同學和老師而言,卻是一趟了不起的旅程。

記者:李寶怡
攝影:劉永發

我自己按:我看自己的興趣真有一個pattern。我好想知道,「現在」是被何種或專業或騎呢的因素被shape出來。That’s why,我對電影節的片點選有興趣(或發行點買片)、歷史科的syllabus是怎樣走到現在(有生之年做左佢吧)。這篇是和端的最後一篇,說電影節的電影是如何誕生。中間,好多古靈精怪東南亞的事情,原來。

eeb4e7c500b644e6a37e5e399edbd244

電影節第二日回顧:《香港製造》映後座談會。導演陳果與攝影師柯星沛、監製余偉國大談當初用過期菲林拍攝的困難及趣事。導演說20年後再看不知有何分別,監製笑說不如30年後重看,看看「50年不變」是否屬實。圖片來源: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– HKIFF facebook

【編者按】香港國際電影節至今已成立41年,眼光開闊,節目完備,對本地、東亞地區的電影節以至電影業有着重要影響:在世界尚未深入認識亞洲電影的80年代,它已經推廣了許多亞洲的佳作——如陳凱歌的《黃土地》;之於香港電影,它一直積極策劃特備環節,讓各地影迷發現本地影片的滄海遺珠;亞洲地區許多後來成立的大型國際電影節,也視之為參考對象。

儘管如今亞洲各地電影節林立,香港國際電影節卻總能在經典與新作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,多個單元保證選片多元化,作者電影,紀錄片與 cult 電影互不干擾,國際化的選片眼光也從電影帝國到歐亞小國,遍佈全球(最主流的港片《春嬌救志明》,到羅馬尼亞新浪潮的大師新作《耐人尋味的追悼晚餐》,以至長近13小時的修復經典作《勾魂13》,這裏統統在列),難免有台灣和大陸觀眾在節期專程訪港,因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片手法,與兩岸其他地區真的有所區別。

我們與加入香港國際電影節30多年的現任藝術總監李焯桃訪談:一個成功的國際電影節到底怎樣辦?茫茫片海,節目策劃團隊如何在激烈競爭中保持電影節個性?

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»